В. П. Васильев. Очерк истории китайск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7 第二章 中国人的语言与文字 在这种情况下,反应迟钝或不习惯的人要么需要通过翻译来交谈,要么干 脆不谈(倘若两人都不会笔述)。这样,书面语对于全中国的凝聚意义就 显而易见了。我们没有必要责怪中国人愚笨,似乎不懂得使用字母。至少 在公元四世纪,中国人就见识过字母文字,并可能对字母文字的优点也有 所了解。然而,书面语又如何可能成为全民语言呢? 书面语与口头语的差别在于,在书面语中,即便是听觉最为敏锐的中 国人(欧洲人就不用说了),他所听到的读出声的单音节,或者由一个元 音构成( э , у , ю , я 等),或者由一个元音前面加一个辅音构成( ба , бу , бе ),或者伴以一个辅音 ( бан , бэн ), 或者仅由一个辅音 н , нь 1 构 成,所表达的意义也无法依靠听觉来理解,只能通过视觉观察笔画来领 悟。我们知道,目前汉语中读и音的单音节字就有百余个。每一个单音节 字不但有一个意思,而且在句子中还能表示各种各样的语义。难以想象一 个中国人对另外一个中国人说了个и,会以为对方将理解成 нет 。读音为 单音节и的汉字所蕴含的语义根本就不用于口语。如果辅以声调读这个单 音节(这是完全不同的词,只有我们的字母和不适应的听觉才会将其混 淆),则需要在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单音节字,结果就形成了“一个”、 “衣裳”、“意思”、“早已”、“礼仪”、“所以”等。 由于在书写上每一个и都有其特定的笔画,即便前后均无单音节字或 者象形文字连用,即便著书者只写下这一个字,看书的人还是能理解其意 义。还有一些情况也能说明问题。当在谈话时说起某一种植物、石头、禽 鸟等,其名称一般由两个字构成,一个代表这个事物的名称(一般为形容 词),另外再加上树、石、鸟等字。但是,著书者仅仅写出表达词义的那 个音或单音节字,为了不再另写树、石、动物,他将代表这些词的符号附 着在那个意义上。这样,在书写时,一个音节就代替了两个音节。阅读 1 此处原文为н, нь ( бэнь , бань ),疑为作者笔误,故在译文中删去( бэнь , бань )——译 者注。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zQwM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