Собрание пекин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 картин художника Чжоу Пэй-чуня

26 部系列作品《中国人的发式》。随后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周培春的作品也 出现了以中国女人发型为内容的图画册。该画册的两幅作品被收入了维克 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藏品。克鲁纳斯也在自己的自传中刊登了这两幅 画 1 。 这些画作题材对中国画及手工艺品而言根本算不上有新意,因此不简单地认 为,周培春自己购买了这些画,也不能就可以说,周培春对市井生活的观察会影 响同一种题材画的数量。很明显,画家首先对中国及西方书籍中对中国文化和艺 术资料进行大量遴选和分析工作。 *** 第二本画册(OIII 1907)是各商铺及手工作坊的招牌画,共17张 2 ,92个招 牌,83家店铺名字。每页横版印制,画作从右向左排列,招牌下注明店铺或作坊 种类。目前我们了解有六套店铺作坊标志画。 对于中国绘画而言,商铺和各种职业标志题材画并不新鲜。在众多对周培春 创作产生影响的绘画作品中,一定会提到一本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名为《清代 北京店铺门面》 3 的画册,作者不详,里面收集当时100家北京店铺门面画。画册 每一页有两家不同的店铺门面画,店铺前支架明显挂有该店铺招牌。 我们认为,创作这类题材的画作对周培春画坊成立初始阶段的需求很自 然的。这里可以追溯绘画作品题材之间关系:街边店铺和手工作坊为展示各 自不同行业特点而制作的招牌——吸引顾客注意力,招揽生意:或者用打击 1 克鲁纳斯 C.的作品集。第99-102号作品( Clunas C., pp. 99–102 )。 2 与其它收藏品的版本相比,这里缺失了一页。 3 老北京店铺的招幌。林岩、黃燕生、肖蕴如、冀連芝、呂瑞珍等编。北 京,1987年。前言部分无页。 鼓乐,摇铃或者其它类似各类工具,当然还有是利用店铺主要标志——店铺 招幌。 周培春这些画作吸引了众多专家以及对中国贸易感兴趣人们的注意。20世纪 中叶这些画多次成为相关专业研究的素材。这类研究中第一部专著是1926年上 海问世--肯特·格瑞尼( Kent Crane )所著的《中国的符号与标志》。尽管书中绘 画作者版权没有注明,但判断其来源并不困难,因为在送葬队伍的图画中左下角 可以发现我们上面讲述的第二种周培春的印章。 1928年哈尔滨首次出版了  Г. Г.  阿维那理乌斯的《中国工商同业公会》该 书的卷首有这样记载:这些画是根据北京画家周培春特殊定制的。前言中也写 到:1910年北京西河沿京都画坊收集的商铺招牌 4 。  Г. Г.  阿维那理乌斯在做商 铺招牌注释和分类时多次强调,这些画是1911年革命前完成的,因此许多商标现 在已经不再使用了。1931年在中国艺术协会支持下,有重新出版了一套《燕都商 榜图》,书中没有作者信息和作品注释。 这种题材的作品于2011年由英国研究者首次出版。在大不列颠图书馆出口画 目录第八卷里作者刊登了十八幅作品,其中的每一幅画使用第二种印鉴。这里每 一个商标图案都有注释。 *** 第四本画册( OII 17759 )是传说中的仕女图画像。共20幅小型画,这里没有过 多的注释,只是在右上角标有人物名字。这些画是采用传统的中国国画风格,人 物表情和服饰表现细微精致,艺术水平很高。我们可以准确地讲,这些画都取材 于颜希源(生卒年月不详)的《百美新咏图传》,首次出版于1792年,以后多次再 4 阿維那理烏斯  Г. Г.  著。中國工商同業公会。哈尔滨,1928年。第25页 ( Авенариус Г. Г ., Китайские цехи. Харбин, 1928. С. 25 )。

RkJQdWJsaXNoZXIy MzQwM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