Собрание пекин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 картин художника Чжоу Пэй-чуня

24 北京市井风情画是最受欢迎的题材。它们被收集在本次出版的第一部画册( 查询号为 OIII 1906)中。正如上文提到的,这本画册包括60幅画。每张画位于 画册页面的左侧或中间部位,右边是简短的白话文风格的文字说明。 本次出版的第三部画册(OII 17760)的作品也应属于这一类题材,高画册 内有20幅小型画,展示的是京城市民在大街上游玩的场景。这些画中没有注 释,作者只是用一句话简单标注。可以说,这类作品是一种比较简单,廉价且用 工用料比较少的一种题材画形式,这些画会激发买主的浓厚的兴趣。这以后, 从1904年到1912年间,清政府官方将这些画坊的画作统一定制成明信片了 1 。 *** 通过研究周培春画坊中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了解19世纪下半叶 到20世纪初绘画作品题材的演变进程。同时,在对这些作品题材产生过程和出 现的时间等问题的研究方面,如果仅仅局限在这一时期之内,那无疑是错误的。 我们现在搞清了几类作品的来源:周培春不仅能够将别人的画复制成自己的画, 而且还将其转化为自己作品的风格样本。 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风俗画作品,周培春肯定了解—宋(960–1279)、元 (1279–1368)、明(1368–1644)不同时期所展示孩童游戏,各种商人买卖场景 的图画作品。最能够鲜明反映中国古都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莫过于宋朝画家张 择端的长轴画《清明上河图》。这里几乎可以发现所有周培春画作中的题材—游 街商贩,店铺柜台和招牌,闲游的市民等等。 研究这些图画题材时可以看出,周培春是18世纪中期中国南方,包括广 州,香港(后来的上海)等地畅销的外销洋画的典型代表。能够说明这一点的 1 大英國圖書館特藏中國清代外銷畫精華。第7卷第3和8页;另见王泰来,清代 手绘片的来龙去脉(下)//集邮博览,北京,2008,第3和34页。 不仅是画作的题材完全一致,而且作品的设计风格也相同 2 。很有可能的是, 画家通过欧洲出版的书籍中经常出现的外销中国版画,间接了解了中国南方 画家创作特点。 这里唯一最有说服力的就是乔治·安林·马松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的 著作《中国服饰》(« The costume of China »),该书有英、法两种语言版 本,于1800年出版。书中用不多的文字介绍了广州市民生活。登载了60幅广州 画家普夸(Pu-Quà 3 )的版画作品,这是中国外销画中最早有确切信息记载的 作者 4 。 我们认为,在众多的反映清朝汉民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作品中, 还应向大家推荐另外一部作品集,原因是这部作品集和周培春绘画题材的来源 有着直接联系。 1811–1818年间法国速记员和一名法庭记者让-巴布提斯特若赛布列顿的- 拉马尔金尼尔(1777–1852,  Jean-Baptiste Joseph Breton de la Martinière )出版 了一部类似中国旅游指南的系列图书,名为《微观中国》或者《中国最佳服饰,艺 术和贸易》巴黎,1811–1812),这本书的英文版书名为《中国:服饰艺术和手工作 坊》,1812年出版,共四卷。该书出版后很受欢迎,1813年就有了第四版。每一卷 中登载了大量版画,这其中许多与北京周培春画坊作品惊人地相似。(这在当时 广州画家的外销画中还没与出现)。 2 见上文的 C. 克鲁纳斯 (C. Clunas) 和 C. L. 格鲁斯曼 (C. L. Crossman) 、伊凡·威 廉斯 (IfanWilliams) 和程存洁等人文集。 3 克鲁纳斯写到, “-qua”  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为了与欧洲买画热方便交流而使 用的简化名字,并可以用拉丁文书写。这之后许多著名画家和绘画商人们都这样模 仿,如: Howqua, Lamqua, Tingqua, Sunqua 等。 —— 克鲁纳斯在第82–83页中注明。 4 马松著。中国服饰。伦敦,1800年。前言( Mason G. H. The costume of China, L., 1800, preface )。

RkJQdWJsaXNoZXIy MzQwM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