Собрание пекинских народных картин художника Чжоу Пэй-чуня
23 如果从这段文字内容看,可以断定,只有大英图书馆的两本画册是属于周培 春画坊的,其它两本是模仿画家的风格和题材的赝品。 但是通过对周培春画坊和画作图鉴分析,无法完全断定带有其它种的印鉴画 册都是模仿周培春画作的仿制品。很有可能的是画坊早期有几种不同的印鉴用 来区分不同类型的作品,无论是一张单独的绘画还是一本画册。这些画作不属于 周培春画坊唯一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就是,这些画品制作质量极其低劣。但这种 情况也有可能是因为数量增加,画师们因而自然就降低了制作水平。周培春用第 二种印鉴印在他本人完成的作品上,其它画师制作的画使用另外一种印鉴,以注 明是属于自己画坊的画作。 依照间接证据同时还可以认定的是,周培春创作初期对自己画没有做过印 鉴,因为当时也没有必要这样做。目前我们了解到的是,世界上至少有4套他的绘 画藏品没有印章。 这其中两套藏品是阿凡纳斯耶夫·费拉庞德维奇·波波夫(1828–1870)和埃米 尔·瓦西里耶维奇·布列特施涅德尔(1833–1901)19世纪70年代末两人收集的 1 。 现分别保存于圣彼得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文献处和档案部。这些 画作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当时北京市民生活场景。东方文献研究所保存着周培春 画坊这类画中最重要的一套藏品。 另有一本画册现收藏于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这些图画曾经作为珍贵图书 藏品而被多次再版。 1 清朝北京:民俗画。第6-10页 ( Цинский Пекин. Картины народной жизни (миньсухуа). С. 6–10 )。 里加博物馆收藏的第四本画册更为引人注目。画册中所有的图画为竖版,而 注释都置于作品的下方。从艺术角度看,这些画的创作水准极高,画中的各种服 饰,周边景色等细节处理得极为精致、细腻 2 。 那些没有印鉴的画作根据标注的日期,应该属于19世纪60年代末期到80年 代上半期画坊的作品。这个时期的作品上除了没有印鉴外,还有其它鲜明的特 征:与后期的作品相比,他们的整个创作水平普遍很高,并有详尽的文字注释, 作品画风复杂,人物众多,色彩艳丽。 接下来一段时期,绘画的艺术水平急速下降,特别是20世纪初期的作品 中,人物造型和服饰,复杂的建筑和鲜艳多彩的店铺招牌不断减少,尽管如 此,在一些画中还是增加一些了对具有民族特点细微的体现。这之后,周培春 画坊的画师们不断细化绘画工艺。中国服饰朴实和简约等许多特点(如传统 鞋里的袜子和各种帽子)在画面上表现尤为鲜明。这样很自然就产生了一种转 化:观众现在可以清晰感受到以往画面色彩和图案内部所蕴含的所有的东西, 画家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来。这也就是这些画能被许多外国 人认可而被大量购买的原因:他们是在北京的大街靠自己直觉和感观来购买 这些画的。 我们认为,绘画作品艺术水准的降低绝不会影响到作品的丰富的情景和展 示的信息,而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会显得更加生活化,因为大部分作品反映的是 社会最底层贫穷民众的生活,他们的服饰,生活用品没有更多的色彩和装饰。在 这种情况下,与那些买者大量订购画作中的艺术价值相比,这些绘画和注释中所 蕴含的中国文化信息要重要得多。 2 中国清代民间生活习惯图片集锦。里加,2007年( Ķīniešu dzīves ainas cjin dinastijas laikā (Scenes of the Chinese life during Qing dynasty). Riga, 2007 )。 这一作者唯一一部展现景观和周围环境的系列画品,尽管只是部分。
Made with FlippingBook
RkJQdWJsaXNoZXIy MzQwMD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