Институт Конфуция № 2 (47) 2018

37 没 有什么比弄堂更能代表上海的传统建筑特色了。两三层的小 楼一座连着一座,挤挤挨挨地留出蛇行般曲折的小道。一片 弄堂通常只有一个出入口,里面却延伸出无数的小街,往往 只容行人通过,最多也就能走得下一辆自行车或摩托车。 十九世纪中后期上海开埠后,众多商贾来到上海从事与外国人的贸 易,弄堂便是早期上海移民的见证。最初弄堂中的房屋都为木板结构, 大多毁于火灾当中。后来便开始出现砖墙承重的新式住宅,这就是至今 还能看到的传统里弄房屋——石库门。 这类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又一代表。弄堂出现于租界时期,当时租界 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形成“华洋分居”的局面。后来政策放宽,租界内 华人增多,许多洋商开始建造房屋,出租给来租界躲避战乱或经商的中 国富裕家庭,就此出现了一些采光良好,一楼有中式的天井,楼上有英 式露台的独特建筑格局,唯独在这里可以见到。 石库门从一家一户到一家几户,最后又发展到几家几户同住一号石 库门,这使得弄堂中的生活离不开街头巷尾的细碎忙碌,邻里间的家长 里短,住客们的行色匆匆。说起上海曾经拥挤的居住空间,就不得不提 到“亭子间”,这原本是堆放杂物的狭小空间,相对独立于其他的居室, 而且夏天热、冬天冷,居住条件可想而知。 弄堂中的房子为联排式布局,外观几乎一模一样,很容易把人搞 晕。然而,其内部空间则各具特色,承载着房屋主人独特的个性。作为 生活在上海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就曾描写过弄堂里的世界,特别是上海 普通女性的生活。她本人就曾在弄堂居住过一段时间,不过她在上海最 著名的故居座落在常德路的一处装饰艺术派风格的楼宇中。她与包括 鲁迅、茅盾、丁玲在内的众多文学家都同亭子间有不解之缘,他们不仅 住在亭子间,作品中也大量涉及亭子间和石库门的生活,故有“亭子间 文学”之称。 1850至1940年间,弄堂中居住了上海60%的人口,而今天只保存下来 很少的几处。其中一处尽管已经十分商业化了,但仍颇为有趣,这就是 田子坊。在这里,你能发现各种本地品牌的服装和饰品,别致的咖啡厅 和餐馆。另一处旧社区改造的商业街是新天地,与田子坊弄堂建筑的原 汁原味不同,新天地对石库门民宅进行了改造或重建,这里的街道比 老式狭窄的弄堂要宽敞许多。位于淮海中路附近的渔阳里则保留了老 式弄堂作为居民住宅区的原始模样。 选个适合自己口味的弄堂去看看,不过千万不要错过,毕竟只有在 上海才能体味到这独特的老屋韵味。 n 图片 / Фото: Shutterstock Путешествие по Китаю Институт Конфуция (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е издание) l Март 2018 | Выпуск 47 | № 2

RkJQdWJsaXNoZXIy MzQwMDk=